【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蔡慧茹台南報導】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長期致力於有害生物綜合管理(IPM)技術研發推廣,並積極推動生物防治應用研究,輔導設施小果番茄農友以天敵昆蟲取代化學農藥,解決採收期間蟲害問題,為安全永續農業開創新的可能性。

臺南農改場指出,氣候因素導致番茄產期延後,加上近年病蟲害頻傳,設施小果番茄生產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病毒與媒介昆蟲銀葉粉蝨成為生產上最主要的限制因子。該場以IPM技術作為解決方案,從預防、監測到防治全面布局,要求確保設施隔離性、採用健康種苗與落實田間衛生管理;同時,透過黃色黏紙進行銀葉粉蝨的監測與誘殺,在定植後兩個月內加強田間巡查,及時移除感染病毒的植株,徹底壓制粉蝨密度,進一步降低罹病風險,確保產量。

臺南農改場表示,該場在推動採收期間應用天敵昆蟲—菸盲椿,有效控制銀葉粉蝨族群,減少防治上所需要的人工與農藥使用。該場更提出了一套生物防治操作技術指引,在設施內種植胡麻作為銀行植物(Banker),使天敵在栽培初期迅速適應環境,穩定族群數量,不僅節省了購買天敵的成本,也能在採收期間及時壓制害蟲數量。113年期間,該場更導入適應冬季低溫環境的新型銀行植物—醉蝶花,與胡麻搭配使用,大幅提升了防治效益。

臺南農改場綜合預防、監測與生物防治措施,使得設施小果番茄IPM技術有效防治了各類病蟲害,大幅減少了化學農藥的使用,達到了安全生產與省工節能的多重效益。未來,將持續精進防治技術,提供更完善、可行的管理方案,期望為農友創造更穩定、永續的生產環境,推動臺灣農業向更高水準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