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預防、診斷與治療策略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蔡慧茹台南報導】64歲有糖尿病的伯伯,因上呼吸道症狀、咳嗽、發燒、呼吸喘至醫院就診,發現雙側大片肺浸潤及呼吸衰竭,進行氣管內管插管並使用呼吸器,由於病情嚴重程度,轉至成大醫院繼續治療。經檢查確診為新冠肺炎引發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治療期間出現低血氧、麴菌肺炎、縱膈腔氣腫、肺栓塞等多種併發症,陸續使用俯臥通氣、抗生素、抗凝血劑、氣切造口等措施,經過兩個多月的治療,伯伯順利出院恢復日常生活。

成大醫院內科部賴勁翰醫師說明,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是嚴重的肺部疾病,對加護病房中重症患者構成重大威脅。ARDS的發病機制主要涉及發炎與肺部微血管的滲透性增加,導致肺泡內充滿液體,嚴重影響氣體交換,引發急性呼吸衰竭。依疾病嚴重程度,死亡率高達30%-50%,是一種病情凶險的急性疾病。

ARDS不是獨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種疾病誘發的症候群。常見的病因包括嚴重感染(如敗血症)、肺炎、重症胰臟炎、大面積燒傷和重度外傷等。此外,嚴重的流感肺炎一直是造成ARDS的重要原因,而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嚴重的新冠肺炎感染也成為引發ARDS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初期症狀為呼吸困難、呼吸急促和低氧血症,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引發高二氧化碳血症、意識昏迷甚至呼吸衰竭。

ARDS的診斷標準主要為胸部影像學(X光或電腦斷層)和柏林定義 (Berlin Definition) 。影像學通常顯示雙側瀰漫性的肺浸潤,也有人稱為「大白肺」。柏林定義則包括急性發病時間為7天內,並根據氧合指數 (PaO2/FiO2) 將疾病嚴重程度分成輕微 (200-300)、中度 (100-200)與重度 (<100)。

賴勁翰醫師表示,ARDS以支持性療法和針對病因的個別治療為主。對於嚴重低血氧或呼吸衰竭的患者,機械通氣是治療的基礎,目的是改善氧合,同時避免呼吸器相關的肺損傷。對於插管使用呼吸器的患者,會採取低潮氣量通氣策略 (Low Tidal Volume Ventilation);特定情況下,俯卧通氣、神經肌肉阻斷劑和葉克膜也可考慮使用。藥物治療方面,現有研究尚未發現特效藥物。而針對潛在病因治療,對於改善患者預後至關重要,包括:對特定感染源使用抗生素治療、使用類固醇降低發炎反應等方式。即使順利治癒,患者仍可能面臨肺功能下降、肌肉萎縮、身體功能受限及心理創傷等後遺症。

由於ARDS大多由肺炎引發,疫苗接種相當重要。賴勁翰醫師提醒,高風險族群如年長者、慢性病患者應定期接種流感、新冠及肺炎鏈球菌疫苗。另外,勤洗手與戴口罩也能有效阻斷病毒或細菌傳播,降低肺炎發生率。透過加強公共衛生教育、早期識別和介入、正確的通氣治療與支持性療法、以及不斷創新治療手段,可更積極防治ARDS,挽救更多寶貴的生命,構建更健康的社會。

蔡 永源

Next Post

虎哩中秋輕鬆烤   名額有限搶到賺到!

週三 8 月 21 , 2024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蔡慧茹台南報導】虎頭埤中秋烤肉派對來了!為迎接中秋團圓時刻,虎頭埤風景區首 […]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