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大腸癌:排便型態改變,切勿掉以輕心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蔡慧茹台南報導】60歲的周女士因腎衰竭洗腎和心肌梗塞病史長期於成大醫院追蹤,近一個月發現排便型態變得比以往細小,糞便帶有暗紅色的血,於成大醫院胃腸科門診安排大腸鏡,發現一顆約2公分的大腸息肉,醫師採用熱切術將大腸息肉切除,以止血夾閉合傷口,並在傷口噴灑治療潰瘍的藥粉(sucralfate)保護傷口。經治療後,血便情形改善,排便型態也恢復正常。

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姜學謙醫師表示,大腸癌是國人發病人數最多的癌症,每年呈現快速增加的趨勢。每年約有1萬多人被診斷出大腸癌,超過5千人因大腸癌死亡。然而,大腸癌能早期被發現並進行治療,且治癒率相當高。根據統計,早期發現並妥善治療的大腸癌患者,存活率達90%以上。

在大腸息肉進展為大腸癌之前,若能進行預防切除,可大幅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由於大腸息肉和初期大腸癌可能沒有任何症狀,因此,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是重要且準確的方法。依據我國的篩檢數據,每2年進行一次糞便潛血篩檢,可降低35%的大腸癌死亡率。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是相當方便的篩檢工具,國民健康署補助50至74歲的民眾每2年一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可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進行檢查。

姜學謙醫師說明,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異常(陽性)時,需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中若發現息肉,醫師會直接切除並安排定期大腸鏡檢查追蹤。大腸息肉切除有2%的出血機率,除了使用預防性的止血夾,成大醫院團隊會評估患者狀況,提供林錫璋教授團隊研發的藥物噴灑裝置搭配潰瘍藥粉(sucralfate),能進一步降低出血風險。此研究成果由姜學謙醫師於2024年的美國消化疾病年會(Digestive Disease Week)發表。

姜學謙醫師提醒,平時應多吃蔬菜水果、多運動、少吃肉類,避免食用煙燻或燒烤食物。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早期發現大腸息肉及大腸癌。此外,若出現糞便中有血、排便習慣改變(有時腹瀉,有時便秘)、大便形態變細小或貧血等症狀,可能為大腸息肉或大腸癌的警示,應儘速就醫檢查。

蔡 永源

Next Post

睽違18年重返職場雲嘉南分署職前訓練助全職媽媽再就業

週三 8 月 14 , 2024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蔡慧茹台南報導】全職媽媽想二度就業不容易,更何況睽違18年!現年50歲的 […]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