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病】之越動越健康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蔡慧茹台南報導】吳先生因巴金森病單側肢體僵硬,於外院藥物治療不適應,輾轉到成大醫院神經科就診,經巴金森治療團隊仔細評估與藥物調整,症狀獲初步改善。經全面評估發現腦力檢查分數偏低,但未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能力,不需使用腦力相關用藥。

成大醫院神經部簡崇曜醫師指出,安排吳先生加入治療團隊與成功大學體育健康與休閒研究所的合作研究案,進行6個月持續規律且高品質之有氧運動;在運動研究案結束的半年後,陳先生再做腦力檢查,分數居然回到正常範圍。後續針對陳先生肢體僵硬問題,依台灣動作障礙學會之巴金森病治療建議,擬定個人化長期治療策略調整藥物,維持足夠活動機能、保持運動習慣,至今仍可維持平穩,甚至可些微調降用藥。

巴金森病的僵硬、顫抖、行動緩慢等症狀,雖可用藥物改善,但隨著年紀的增長、症狀逐漸加重,會需要調整藥物;若想更積極減緩退化,病人就必須同時自我調整,包括健康生活習慣、規律正常作息、營養均衡避免肌少,最重要的是持續運動。

簡崇曜醫師表示,醫師調整用藥以利重拾活動機能,讓病人降低症狀的侷限而順利規律運動,是對抗巴金森病的重要戰略。許多國內外文獻已報告運動對巴金森病的好處,包含:動物實驗發現對腦細胞的保護作用,以及人體試驗在臨床評估及腦部影像的證據。在成大醫院巴金森特別門診也觀察到:有持續運動習慣的病人往往病況較穩定。

巴金森特別門診的病人們最常詢問哪一種運動最好。根據數篇系統性回顧及統合分析文獻報告比較各項運動效果,沒有任何一項運動絕對最好,而是只要有運動,比起沒有運動都能得到好處。

要注意的是運動強度和時間。強度方面,建議至少達到心跳速率有上升、稍微小喘、流汗的程度;時間長度建議每次持續30分鐘以上,也可以分次在1天內累積達成。

簡崇曜醫師指出,重要的是選擇自己喜歡或能持續從事的項目。若單一運動過於單調,可練習不同項目交替執行:居家或健身房的肌力訓練;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腳踏車;複合式訓練如太極拳、瑜珈、舞蹈,可規劃在1週內不同天進行,打造自己喜歡的運動行程,這也是美國巴金森基金會(Parkinson’s Foundation)給予病人的建議。如果對於運動項目無所適從,或擔心運動對關節或心肺的負荷,可以向門診醫師詢問,醫師會再視需求轉介復健與運動專家評估給予建議。

除了規律運動,在活動時加入小技巧,也可提高訓練成效。譬如搭配合適的音樂或節奏、尋找夥伴一同運動,或是加大動作幅度符合「李·希爾曼治療(LSVT-BIG)」方式,都能獲得額外幫助。其中LSVT相關訓練不只改善肢體活動,對於說話功能、甚至吞嚥都有助益。搭配科技產品輔助,如:智慧手機或運動手環,也是現今世界潮流,成大醫院巴金森特別門診可依據個別需求,評估後提供相關協助。

蔡 永源

Next Post

屏東海生館攜手陽光基金會展出《藝萬個Animal星球》繪畫藝術展

週三 12 月 6 , 2023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林文通屏東報導】近期的屏東海生館暖意十足,在世界水域館三樓的海藻森林廊道, […]

您可能會喜歡